4. Sandra St. Victor《Oya's Daughter》
Sandra St. Victor是R&B界沙場老將,二十餘年前與Peter Lord和V. Jeffrey Smith組成的The Family Stand曾紅極一時,單飛後的專輯數量極少,除了今年的《Oya's
Daughter》,歷年來也僅出現三張專輯,其中一張甚至未能發行(數曲收錄於Chaka Khan、Tina Turner和Prince等紅星各自專輯裡)。Sandra
St. Victor的歌壇命運注定乖蹇,前一張專輯《Gemini: Both Sides》早是2001年的事,稱《Oya's Daughter》為十年磨劍之作再恰當不過;Sandra St. Victor與製作人Mark de Clive-Lowe激盪的火花大改既有音樂取向,與時俱近的以混搭手法將R&B與其他諸如Jazz等樂種共冶一爐,這比同為Mark de Clive-Lowe製作、Sy Smith於2012年發表的《Fast and Curious》純粹Synthpop概念更高竿。簡之,《Oya's Daughter》是現代R&B的另類想像。
只聽一首之〈Eternal〉
3. Eric Lau《One of Many》
英國港人Eric Lau幾乎是個傳奇。2008年,美國加州大廠「無所不在」(Ubiquity Records)為他首發作品《New Territories》加添前衛色彩,跳過中間兩張beat tape,2013年這張《One of Many》專輯可視為《New Territories》的延伸——以HipHop為藍圖,佐上實力雄厚的女聲,建構是八零出生世代的黑人音樂想像。美國與蘇丹混血的Oddisee是另個此類代表。或許我們可以說,R&B已離不開HipHop,它帶領R&B走向不類似R&B原貌的音樂內容。聽起來像是一曲曲R&B的《One of Many》,若擺到十幾年前,恐怕是抽掉Soul的小眾實驗音樂。但,Eric Lau的音樂,可能是新世代樂迷生命經驗中的R&B意象,比起Miguel更像所謂的「R&B」。言不盡意,人們早已不關心誰的音樂是不是R&B,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是否聽到了自己覺得好聽的音樂,而Eric Lau的音樂可能就是那「其中之一」。
只聽一首之〈Where To
Go Now〉(feat. Tawiah)
2. Bradd Marquis《Thank You》
有誰能夠把專輯愈做愈出色、愈入味?Bradd Marquis就是近代翹楚。從2007年首張專輯《Authentic》初立版圖之質樸表現,2011年踵繼的《Finding My Way》專輯則一如其名以「舊R&B拉抬新R&B」手法確立其未來方向,果不其然,2013年年初便聞Bradd Marquis幾曲端倪,第三張專輯將如何迸發尤其引人期待。與《Finding My Way》同由SOULMAN唱片發行的《Thank You》,企圖極為明確,懷抱渾實歌聲的Bradd Marquis扮演一介經驗豐富的舵手,曲曲猶如划槳般,帶領旅人乘風破浪,直取R&B蹊徑。符合獨立唱片定義的《Thank You》,保有黑人音樂之所以是黑人音樂的素衷,更難得的是,少了上張專輯助陣的製作名家Gordon Chambers居然還能有此成熟表現,是故,2013年絕對要記上Bradd Marquis一筆。
只聽一首之〈Love will
Find a Way〉
1. Carolyn Malachi《Gold》
近年R&B跌跌撞撞試探方向,新一代女伶Carolryn
Malachi首張完整專輯《Gold》,提供我們另一種可能。2011年先以一首〈Orion〉獲葛萊美獎R&B類型Best Urban/Alternative Performance提名,沉澱一段時日後,結合人生體悟與人世關懷的《Gold》,透過層次分明且細膩編排,跳脫流行公式,重拾黑人草根音樂精粹,並自獨立女性思維框架,榨取極富聆聽價值的新R&B型態,開拓新一代黑人音樂該呈現的「質地」。《Gold》意指其本色,Carolryn Malachi將眼睛看到的世界書寫成文字,聆聽之餘若耐心細讀,其實每首歌曲都是詩篇,都是閃耀人間的黃金,只不過我們已汲汲於所面對的現實,黃金露頭彷若塵封;藉著Carolryn Malachi的吟唱,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音樂本身,更多的是本該良善的人性。
只聽一首〈All Right〉
0 意見:
張貼留言